小琉球 的海龜頭 (^..^)
小琉球 的海龜頭 (^..^)
另一個不可忽視的是,輪班工作影響家庭生活。休閒時間很難和家人配合,當你回家時,家人往往正在睡夢中或是早已上班、上學去。
在電視公司擔任編譯的徐啟芳發現,同事排輪休時,大部分的人仍舊希望排正常的星期六、日,以維持和家人的互動。往往單身者就必須讓已婚者先排休,但這也引起單身者不平,「就算沒結婚,我也有父母、兄弟姊妹呀,」他引述一位同事的話說。
韓炅廷的父母也擔心,他這樣的輪班法會讓他「娶不到老婆」。
如果你也是輪班工作者,以下10個方法,可以讓自己的日夜生活品質好一點:
1下班回家路上(大約是早上八、九點),戴上墨鏡。別讓陽光重新設定你的生理時鐘,延誤了睡眠週期。
2用心營造高品質的睡眠環境。安靜、涼爽、漆黑(考慮特別厚的窗簾),和朋友、家人提醒尊重你的睡眠時間。提醒朋友,別在你的睡覺時間打電話進來,因為這就相當於半夜三更有人到他家敲門一般。
3在一整個輪班週期中,盡可能保持作息規律,包括固定時間起床、固定時間吃飯。
4值班前兩小時,可以小寐一下,彌補不足的睡眠。
5額外多做運動。研究發現,額外的運動可以幫助輪班時差,也可以幫助工作時的清醒。
6下班前半小時,不要再喝任何含咖啡因的飲料,因為咖啡因要排出體外,需要一段時間。
7值夜班時,避免油膩食物及甜食。半夜到清晨消化道功能最差,容易造成腸胃道疾病,新光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陳仲達提醒,少用泡麵當點心。而且,輪大夜班時,常不知道吃的是哪一餐,陳仲達醫師建議,還是把醒後第一餐當主餐,最後一餐盡量排在睡前至少3小時,並且餐餐力求清淡並營養均衡。
8隨輪班時間調整慢性病用藥時間。輪班人員輪完大夜班後稍事休息就會就寢,如果糖尿病人,依照醫矚在早上服用降血糖藥,就上床睡覺,容易發生低血糖現象。陳仲達醫師提醒,糖尿病、高血壓病人在輪大夜班時,用藥時間也應調整為下午起床後服用,而非早上服用。
9在換班前,先為下一輪的作息做準備。如果即將接夜班,前兩天可以先把上床的時間往後挪,起床的時間也往後挪一些,先讓身體適應下一輪班的作息。
10如果都沒有改善,更該尋求醫生的協助。
輪班輪成癌症?
更長期來說,輪班和慢性疾病有關。
我國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的研究發現,輪班工作者的總熱量、蛋白質、醣類及膽固醇的攝取,明顯高過正常日班人員。
任職於網路公司的韓炅廷承認,回家後常常買不到東西吃,最常靠超商便當解決三餐。
輪班工作甚至還可能增加罹癌機率。
哈佛大學公衛學院大規模長期追蹤記錄護士的健康,發現經常上夜班的護士,罹患結腸癌的機率增加35%;另一項由哈佛醫學院和波士頓伯明罕婦女醫院合作的研究也發現,常上夜班的女性比較容易罹患乳癌。
研究人員懷疑,這和夜間工作會干擾褪黑激素分泌有關。
睡不著就是大問題
睡眠問題最為常見。
輪班方法千百種,有的公司是三班制,也有的公司分大夜班、小夜班。在這種輪班制下,有人上日班7天後,再輪小夜班7天,然後輪大夜班7天。哈佛大學醫學院摩爾愛迪博士認為,「簡直就像依照波士頓時間活7天,巴黎時間再過7天,再改為東京時間過7天。」
任職於網路公司客服部的韓炅廷就深受其害。
他要輪調小夜班和大夜班,輪大夜班是晚上10點上班、早上8點下班,回到家輾轉難眠。「熱牛奶、熱水澡、精油、喝酒、褪黑激素,所有可以讓我睡著的方法都試過,」他說,但還是無法倒頭就睡。
他並非特例。根據國外的調查,約有四分之一的輪班工作者或夜間工作者有嚴重的失眠,或有睡不飽愛睏的困擾。
24小時營業在台灣愈來愈猖狂,造成有人在睡覺時,總有人在工作。這群輪班工作人往往睡不好、吃不好,甚至罹癌機率比一般人高。你是這群人嗎?如何保健才能永保安康?
三更半夜,台灣人可以去健身房健身,到眼鏡行修眼鏡,到書店買書,獸醫門診也照開,網咖、超商從不打烊,就算午夜臨時想買蛋糕,幫壽星慶生,也不是問題。
不打烊的24小時經濟型態,尤其是金融、科技、服務等行業,配合歐美時區或客戶時間,造成有人在睡覺時,總有許多人還在工作。美國的調查發現,每五個工作人中,就有一人是輪班工作者。
雖然二十四小時營業為大家帶來便利,但也帶來影響。英國的科學家認為,「24小時的社會」對健康影響程度如同「吸菸」。
2001年發表在權威期刊《刺胳針》的研究,首度出現「24小時社會(24-hour society)」一詞。英國佘瑞大學拉佳拉南教授指出,24小時社會不僅帶來嚴重的失眠、腸胃病、心血管疾病,甚至也帶來社交問題。
經濟重擔與生活壓力容易使人過度焦慮,變成精神上的疾病,如何辨識恐慌症狀,尋求醫療協助,並在日常生活裡盡量紓解焦慮,是現代人要學會的功課。
「強烈莫名的恐懼突然排山倒海的襲來,心跳很快、胸痛、無法呼吸、全身冒汗顫抖,感覺很不真實,很恐怖,以為是心臟病發,快死了!」38歲的金柏蒂回憶第一次恐慌發作。但診所醫生說是感冒。
類似的情形接連又發生兩次,她被送到大醫院急診,第一次查不出原因就回家。第二次被轉進腸胃科住院。照胃鏡發現有輕微胃潰瘍,但胸部X光、心電圖、心臟超音波、血液檢查,腦波和電腦斷層掃描等都正常。心臟科、神經內科,與精神科會診後,精神科醫師診斷是「恐慌症(panicdisorder)」,她開始接受治療,但恐慌症發作又發生很多次。
陽光普照的週末,她和親友經雪山隧道去玩時,突然恐慌發作,覺得一輩子出不了隧道了,回程再走雪隧,想到早上的經驗,又緊張又怕,不料,快到洞口的最後關頭又發作。
「如果以1~10來評估恐慌發作的恐懼指數,10是最高,我的答案是13!」她說。
「恐慌發作」是急遽強烈的焦慮症狀
希臘神話裡的潘(Pan)是半人半羊的牧神,喜歡躲在森林做出神祕聲響,使旅人飽受驚嚇,心跳加速,呼吸急促,拔腿狂奔。像潘所激起的這種極端強烈的焦慮反應,或與這種焦慮反應有關的,稱為恐慌(panic)。
生活上的浮燥不安、工作上的焦慮壓力,需要安靜與思考,才能知道接下去要走的方向與目標。《康健雜誌》特別採訪幾位成功忙碌的人物︰ 紀政、卡內基訓練中心副總經理黑立言、大眾銀行副總經理黃秀華、 佳姿養生工程館的負責人蔡純真,分享他們安定身心的方法。
幾乎每個人都有這樣的經驗。辦公室有做不完的事,家也有處理不完的東西,從老闆同事,到配偶小孩,好像每個人都伸手向你要時間和精力。
於是,你盡其所能,使出渾身解數,希望能夠滿足每個人的需求。但最後你卻發現自己精疲力竭,再也沒有辦法做什麼,工作效率一直在降低,脾氣也暴躁到隨時可以崩潰,半夜無法入眠,因為心裡著急焦慮,沒辦法安靜下來。
有時候,真想躲起來,離開這個世界,讓什麼人也找不到。有時候,也知道自己到了一個極限,想要放鬆,卻怎麼也靜不下來,不知道該怎麼放鬆?
隨時隨地放鬆
有「飛躍羚羊」之稱的紀政,早年曾是叱吒田徑場的運動員,現在是熱心活躍的體育大使,為各式各樣的活動代言或奔走,密密麻麻的行程說明了她現在的生活。
剪著一頭短髮的紀政,俏麗清爽,她打開行事曆,細細地解釋自己的行程排了哪些事、要見什麼人。常常是早上六、七點就出門,晚上十一、二點才能回到家,而且是一個星期七天,幾乎是全年無休。
這麼滿的行程,怎麼安靜和放鬆自己?紀政形容自己不會特別花時間去靜坐,而是隨時隨地在放鬆。「我有鬧中取靜的本領,在很混亂的環境或氣氛,我可以關掉外在所有的雜音,進入一種安靜的心靈狀態,」她說。